fiddler android
fiddler
https://www.telerik.com/download/fiddler/fiddler-everywhere-linux
android
fiddler 开个代理,手机wifi 自定义过去
http没啥说的
open source db
PostgreSQL | MariaDB | SQLite |
---|---|---|
它的核心算法的效率高,性能优于许多宣称更先进数据库。这一点在处理大型数据集的时候就可以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,否则 I/O 处理会成为瓶颈。多编程语言调用,社区支持好 | 频繁安全更新,曾和MySQL保持高度兼容,可以配合WordPress使用。 | 小而灵活,SQLite 体积很小,因此速度极快。兼容性高,可集成到智能手机上,可以原生运行于 iOS 上,可以在嵌入式系统中实现。 |
但对于数据量较小的情况,使用 PostgreSQL 就显得不如其它的一些工具快了。核心文档仍然需要作出改进。如果你需要使用并行计算或者集群化等高级工具,就需要安装 PostgreSQL 的第三方插件。尽管官方有计划将这些功能逐步添加到主要版本当中,但可能会需要再等待好几年才能出现在标准版本中。 | MariaDB 有时会变得比较臃肿,尤其是它的 IDX 日志文件在长期使用之后会变得非常大,最终导致性能下降。缓存是 MariaDB 的另一个工作领域,并没有期望中那么快,这可能会让人有所失望。已经不是完全兼容 MySQL,需要额外做一些兼容工作。 | 缺少了很多其它大型数据库的常见功能。例如缺少数据加密就是抵御黑客攻击[15]的标准功能。SQLite 经常被发现高危的漏洞,例如最近的 Magellan[16]。尽管 SQLite 单文件的方式拥有速度上的优势,但是要使用它实现多用户环境却比较困难。 |
小总结
PostgreSQL | MariaDB | SQLite | |
---|---|---|---|
安全 | 中 | 中 | 低 |
效率场景 | 中大 | 中小 | 小 |
迁移代价 | 中 | 中 | 低 |
其它 | 三方插件和社区 | 基本兼容MySQL | 灵活 |
vue2源码阅读(由xmind笔记生成)
源代码
commit hash:
4f81b5db9ab553ca0abe0706ac55ceb861344330
src
server
platforms
core 6600 行
shared
compiler
sfc
- 134 ./sfc/parser.js
dist
- 生成的文件
typings
- TypeScript的定义文件
本地调试代码环境搭建
yarn
yarn dev -m
1 |
|
src/core/instance/init.js:: _init(options)
_uid = uid++ (“全局” uid)
_isVue = true
$options
根据_isComponent 静态创建
function initInternalComponent
- 因为动态options merging很慢,内部组件特殊处理
否则 mergeOptions 动态创建
function resolveConstructorOptions
动态 递归向根节点的 解析options
resolveModifiedOptions
- 支持热更新 修改 options
- https://github.com/vuejs/vue/issues/4976
定义
_renderProxy
是否生产用的不同的渲染函数
- 重复的 env 判断?
_self
指向自己
initLifecycle
- 定义一些实例上的一些字段
$parent
(递归向上找,和$parent通过 上面的$children 建立联系)$root = parent ? parent.$root : vm
$children = []
$refs = {}
- _watcher = null
- _inactive = null
- _directInactive = false
- _isMounted = false
- _isDestroyed = false
- _isBeingDestroyed = false
initEvents
vm._events = Object.create(null)
vm._hasHookEvent = false
基于
vm.$options._parentListeners
增加listeners__WEEX__
又塞进来了?- 这里又不用null用undefined了,而且也不是闭包一个 增删来控制vm?
initRender
_vnode = null
_staticTrees = null
$slots = resolveSlots(options._renderChildren, renderContext)
$scopedSlots = emptyObject
_c = (a, b, c, d) => createElement(vm, a, b, c, d, false)
- 这里可以看到在js实现函数重载然后封装的体验 XD
$createElement = (a, b, c, d) => createElement(vm, a, b, c, d, true)
$attrs
- 通过defineReactive创建
defineReactive(vm, '$attrs', parentData && parentData.attrs || emptyObject, null, true)
$listeners
通过defineReactive创建
- 这一块用了,emptyObject, 一个不可更改的空对象,我真的不看变量名,看不出它不可更改, 但刚刚才看的另一段代码没有用…不一致啊
defineReactive(vm, '$listeners', options._parentListeners || emptyObject, null, true)
主要作用是,提供vm上实例的函数, scoped信息 和 响应式属性 之类
callHook(vm, ‘beforceCreate’) 生命周期
initInjections
inject.js
这个文件在上面的5个mixin中没有出现过,但是初始化会调用
通过 toggleObserving 包裹,中间的部分不触发响应式相关的
注入也是通过 defineReactive 挨个key注入
1
2
3
4
5
6// 核心实现
const result = resolveInject(vm.$options.inject, vm)
Object.keys(result).forEach(key => {
defineReactive(vm, key, result[key])
}
})来源 就是当前级别递归向上找
_provided
resolve injections before data/props
对于使用者,当前级别或父/祖先级别提供provide的东西,任意层级子级别,需要用,直接写inject,就能获得到对应的数据,而中间层级完全不需要描述
initState
_watchers = []
proxy 函数
1
2
3
4
5
6
7
8
9export function proxy (target: Object, sourceKey: string, key: string) {
sharedPropertyDefinition.get = function proxyGetter () {
return this[sourceKey][key]
}
sharedPropertyDefinition.set = function proxySetter (val) {
this[sourceKey][key] = val
}
Object.defineProperty(target, key, sharedPropertyDefinition)
}- 也可以看到这里的用了 defineProperty
porps 核心实现
1
2
3
4
5
6
7
8const props = vm._props = {}
vm._propsKeys = []
for (const key in vm.$options.props) {
defineReactive(props, key, value)
if (!(key in vm)) {
proxy(vm, `_props`, key)
}
}- 非 root,都是关闭响应式 进行操作的
methods 核心实现
1
2
3
4const methods = vm.$options.methods
for (const key in methods) {
vm[key] = bind(methods[key], vm)
}这一块有做 保留词判断,对于
$
和_
开头的视作保留词 isReservedinitMethods 中可以看到 和_props中做冲突检查,但是这里是直接提出了_props? 为啥不是专门建立冲突表,毕竟data,computed里都可能会有冲突检查
这里也可以看到,我面试喜欢问人 为啥function中的this是怎么来的,或者让你实现会怎么实现,这里bind
- 稍微多dig一下代码,发现了还有nativebind和pollyfillBind 为了解决不支持默认的bind的情况
_data
有data时,核心实现
1
2
3
4
5
6
7
8
9
10
11const data = vm._data = typeof data === 'function'
? getData(data, vm)
: data || {}
const keys = Object.keys(data)
let i = keys.length
while (i--) {
const key = keys[i]
proxy(vm, `_data`, key)
}
// observe data
observe(data, true /* asRootData */)- …为啥相邻3个函数,传参设计还有的自己取,有的提取出来,再传入
- 刚刚说了,冲突校验越写越多
- 哦 原来这里data调用时会传递实例本身,可以this.去拿,也可以直接 通过传入的vm获得this
- 感觉,这里如果是裸的data,完全可以加一个 深拷贝来做,但是为啥 就只是报个错?历史原因?
- 也有isReserved判断是否是
$
,_
开头 - 最后observe(data, true)
无data时,observe(vm._data={}, true)
initComputed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const watchers = vm._computedWatchers = Object.create(null)
for (const key in this.$options.computed) {
const userDef = computed[key]
const getter = typeof userDef === 'function' ? userDef : userDef.get
watchers[key] = new Watcher(
vm,
getter || noop,
noop,
computedWatcherOptions
)
Object.defineProperty(target, key, sharedPropertyDefinition) // 其中 sharedPropertyDefinition是基于用户提供的函数创建的 带有cache或直接的 调用函数
}this._computedWatchers = Object.create(null)
真实存储在 这个field的键值对里- 对于 服务端渲染ssr的情况,computed就是作为getter计算
- 这里可以看到,漏掉了和methods冲突校验?只有$data 和 props
sharedPropertyDefinition.get = shouldCache ? createComputedGetter(key) : createGetterInvoker(userDef)
- 这两块实现细节与 响应式有关,在后面响应式讲解的地方再细说。总之从现在的视角就是通过把用户传入的包装后的函数
initWatch
1
2
3for (const key in this.$options.watch) {
vm.$watch(key,watch[key])
}$watch,闭包内watcher,留一个unwatchFn支持取消
1
const watcher = new Watcher(vm, key, watch[key], {})
- 这里代码做的是单watch的情况会走的代码,watch还可以数组函数, 可以immediate,这些官方文档上统统都没有
- createWatcher又见函数重载
initProvide
- 函数则vm调用,值则直接取,放在 vm._provided
callHook(vm, ‘created’) 生命周期
上面就完成了js部分的创建,vm什么都好了,接下来就是渲染出html
vm.$mount(vm.$options.el)
来自上面在设置Class时多次包裹的$mount
- web/entry-runtime-with-compiler.js
- web/runtime/index.js
- core/instance/lifecycle.js:: mountComponent
之后的内容就是用户操作和 对应函数/事件的触发了
响应式
defineReactive(内部调用的 Observer), Watcher, Dep,
- 先看分别的实现,再看实际使用时候的调用
Dep
core/observer/dep.js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export default class Dep {
static target: ?Watcher;
id: number;
subs: Array<Watcher>;
constructor () {
this.id = uid++
this.subs = []
}
addSub (sub: Watcher)
removeSub (sub: Watcher)
depend ()
notify ()
}虽然我们直接看到的是 defineReactive, 但是我们从Dep开始看
这也会有一个自己的单增 uid
Dep增删自己subs里的Watcher : addSub/removeSub
在当前Dep.target(是个Watcher)中增加自己 Dep.target.addDep(this)
这里Dep.target又是,存在值/null/undefined 都有可能
这是个静态成员
通过 pushTarget/popTarget 来维护的,是个栈,啊 搞这么多变量干嘛,直接取栈顶不就好了。从代码看起来在其它地方有前置判断,目测还是所谓性能相关?
- 看起来是 #7824 对应提交id: 6b1d431a8
触发所有subs数组中watcher的update方法,notify()
Watcher
core/observer/watcher.js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64
65
66
67
68
69
70
71
72
73
74export default class Watcher {
vm: Component;
expression: string;
cb: Function;
id: number;
deep: boolean;
user: boolean;
lazy: boolean;
sync: boolean;
dirty: boolean;
active: boolean;
deps: Array<Dep>;
newDeps: Array<Dep>;
depIds: SimpleSet;
newDepIds: SimpleSet;
before: ?Function;
getter: Function;
value: any;
constructor (
vm: Component,
expOrFn: string | Function,
cb: Function,
options?: ?Object,
isRenderWatcher?: boolean
) {
}
/**
* 计算getter并重新收集dep
*/
get () {
}
/**
* 向当前watcher增加dep
*/
addDep (dep: Dep) {
}
/**
* 清理dep
*/
cleanupDeps () {
}
/**
* 当dep改变时会被调用
*/
update () {
}
/**
* 调度器会调用
*/
run () {
}
/**
* 只有lazy watcher 会调用,计算值
*/
evaluate () {
}
/**
* 和所有收集的dep建立联系
*/
depend () {
}
/**
* 移除自身订阅的所有dep列表
*/
teardown () {
}
}vm._watcher = this
vm.watchers.push(this)
等等一堆初始化
根据 expOrFn 产生this.getter
最后 this.value = this.lazy ? undefined : this.get()
get(), 会把当前watcher通过dep里提供的 pushTarget 压栈,再调用 getter,结束后popTarget
- 其中如果设置deep,会遍历对象元素,触发每个层级的计算其中用set避免递归无限循环
- 注意到上面的Dep类,在get触发计算函数过程中会调用这里的addDep,在addDep的实现是通过 newDepIds/newDep 去记录,到最后结束的时候,通过cleanupDeps 函数完成 从new开头的移动到depIds/deps 中
我们来看看Dep和Watcher之间的触发关系(不看移除)
Dep::addSub 在dep中记录watcher
Dep::depend 当前watchers栈顶的addDep方法传入dep
Dep::notify 当前dep中的watchers 依次触发 update()
Watcher::get 触发自己getter函数,收集依赖(通过依赖自己的addDep),最后 cleanupDeps
Watcher::update 调用自己的run 或 调用queueWatcher 或 标记dirty
lazy
- dirty标识
sync
run
- 这里会调用get,如果有设置callback,例如用户设置的watch函数,则会 callback.call(实例,新值,旧值)
- 这里我们从代码可以看到,deep不光会影响 深的对象,同时如果是基础类型其实这里即使和原来值相同也会触发callback
queueWatcher(传入当前Watcher)
如果队列中没它,则加入到watcher队列中
这里可以看到nextTick 的使用,从promise/MutationObserver/setImmediate/setTimeout0 逐级下降,所以不要靠 nextTick猜执行顺序来控制
通过 一个 scheduler 享有的has 集合,来记录 是否有当前的 watcher.id
- 哎哟 好难受 又是 undefined/null/true 这里就是双等于,而不是三等于
是否flushing决定是 排到队列最后,还是根据id从尾部插入来排序
- flushing默认false,在flushSchedulerQueue时置为true
nextTick 再调用 flushSchedulerQueue
本身队列会根据id来sort
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watcher.before会被调用
- 例如 mountComponent 中 new Watcher(vm,updateComponent) 提供的before函数 提供了 beforeUpdate 的生命周期
waiting 保证有且只有一个 queueWatcher 调用了或者 已经准备被调用了
flushing 意味着 queue是否在执行中
本质上,实现了 队列加入和执行,同时支持执行时加入。保证单一执行队列
Watcher::evaluate 会被 用在设置了lazy的computed的getter里, 调用时会触发上面的get函数
- 这为什么要在外部访问一个对象的属性,再掉对象的方法而不做任何其它事呢,那不直接把属性内置到对象内更好吗
Watcher::depend 触发记录的所有dep的 depend方法,也是被computed的getter调用
这里可以看到是,watcher是更主动的类,而Dep是被动的类,也就是watcher通过计算收集自己的deps,然后对deps里面再和自己建立关系
- computedGetter->watcher::depend->deps::depend->watcher::adddep, 区别是前后的watcher可能因为压栈而不是同一个吗???
也就是,我们把会收到影响的object push到Dep.target上,然后,每次运算中触发“响应式”的值相关的时候,会通过 dep.depend()->Target::addDep(dep) -> dep.addSub (响应式属性) 和它建立影响关系,(数据的值) 也会 childOb.dep.depend() -> .dep.depend()->Target::addDep(dep) -> dep.addSub
observer/index.js
Observer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export class Observer {
value: any;
dep: Dep;
vmCount: number; // number of vms that have this object as root $data
constructor (value: any) {
this.value = value
this.dep = new Dep()
this.vmCount = 0
def(value, '__ob__', this)
if (Array.isArray(value)) {
if (hasProto) {
protoAugment(value, arrayMethods)
} else {
copyAugment(value, arrayMethods, arrayKeys)
}
this.observeArray(value)
} else {
this.walk(value)
}
}
/**
* Walk through all properties and convert them into
* getter/setters. This method should only be called when
* value type is Object.
*/
walk (obj: Object) {
const keys = Object.keys(obj)
for (let i = 0; i < keys.length; i++) {
defineReactive(obj, keys[i])
}
}
/**
* 对数组每个元素 调用observe函数
*/
observeArray (items: Array<any>)只给 object 且 instanceof VNode 增加 可ob
__ob__
- 防止无限循环?指向 Observer实例,observe函数不会重复创建
value 为初始化传入的value
dep = new Dep()
vmCount ( asRootData 时会增加
如果是数组修改了数组的push之类的函数
- 遍历每个 observe
如果是对象,调用defineReactive处理每个属性
- 具体的defineReactive 向后讲
observe 创建的是 Observer
只会对对象创建,原始类型不会创建
observe 传递true时,自定义的vmCount计数会+1
- src/core/instance/lifecycle.js:
vm._data.__ob__.vmCount--
- src/core/observer/index.js: vmCount: number; // number of vms that have this object as root $data
- src/core/observer/index.js: this.vmCount = 0
- src/core/observer/index.js: ob.vmCount++
- src/core/observer/index.js: if (target._isVue || (ob && ob.vmCount)) {
- src/core/observer/index.js: if (target._isVue || (ob && ob.vmCount)) {
- 看起来,判断是否是root data的?
- src/core/instance/lifecycle.js:
defineReactive
获取对象的key原有的set和get
- Object.getOwnPropertyDescriptor
修改的是原有的属性,自定义了set/get方法
自己比包内有dep,childOb和val来维持
childOb
- 在 $attrs/$listener 时失效,只做到最外层dep
- 其余的会,对数据调用observe函数产生Observer对象,用对象内的dep建立关系
dep
- get时建立关系
- set时通知有关系的watcher
defineReactive->Observer->defineReactive 递归所有key
最简单的测试是通过vue官网浏览器,console里面调用
const obj = {};
obj._data = {xxx:’x value’,yyy:{zzz:’z value’,v:’v value’}};
Vue.util.defineReactive(obj,’_data’);
通过展开 可以看到,被defineReactive的obj本身会增加
__ob__
是个Observable, 内部的字段会递归的 defineReactive 变成 setter/getter.上面这些是直接在结构体上 / 属性上的,而dep 和 childOb和 val 不在结构体上,是在 闭包里的
因为这个缺点,想要尝试修改并运行代码,可以改 vue的源码然后,跑生成,再自己去调用 输出
不论是读代码,还是调试,childOb 其实就是 通过 observe方法绑定在对应对象上的
__ob__
本身observer上也会有 value,vmCount,dep
- Observer 这个this.value 有啥用呢,感觉只有看看也许调试工具使用,本质上,感觉没卵用,可以尝试把初始化的赋值删掉,测试也是能运行的。
数据呢,通过闭包放在函数里的val上
defineProperty 中的set
如果和旧值一致,则返回
这里有自己比较自己, 是因为?get方法可能返回不同值还是为什么?
如果有设置函数调用设置函数
通过闭包,修改childOb 和 val
dep.notify()
被更新的内容 是调用的update()方法
lazy,置dirty为true
每次computedGetter()->state.js::evaluate(),先调用,dirty置为false, createComputedGetter
从实现上讲,就是 如果配置的lazy,那么计算过程 和 更新过程就会走 lazy 单独的 方案
- 从理解的角度,其实这里是手工去做了,C++里面的同父类指针不同子类指针的虚函数,实际上如果以C++的角度来写,就是根据是否lazy是不同的子类实现,从而提供不同的方法。
例子 computed的 lazy是true
如果 sync 设置,直接调用run
基于一个没太懂的active,为了防止内存泄漏还在跑?
- 因为这个变量默认true,在 teardown完成后才会置为false
最终值都是来自 get()函数
这边提供了 没法触发defineReactive 时的 set和del函数,比如对象新增字段啊 之类的时候用
如何控制更新的顺序
场景,页面上 一个 , computed 里 something, something依赖data中某个 val
当val变化了,如何触发
初始化时,一个 响应属性 val,两个Watcher: vm 和 computed watcher
- 简单的方法就是 写个test.html和test.js,然后跑vue的run dev,在watcher的实现中增加 console.log(expOrFn,this.id)
- 通过上面的方法,或者理解代码,可以看到,computed属性的id(1) 是小于页面的id(2)的
watcher里的update函数增加 console.log(‘update’, this.id, {lazy:this.lazy,sync:this.sync})
- 可以看到 先computed更新,后update页面
- 但是注意到输出的computed配置的是lazy
computedGetter中增加console.log(‘computedGetter’,this._computedWatchers, key);
- 可以看到,虽然从触发顺序是 先computed,但是因为lazy,在首次触发时不会触发,而是标记dirty,后页面刷新,在 页面刷新时去计算 computed时,才会触发对应的Getter,才真正的evaluate
渲染
开端
上面的部分,已经完成了 Class定义,实例产生,以及看了其中的实践方案,下面就是最后一步
$mount
从实践上来讲,我们其实已经有响应式了,那么要做的是说把它运用到渲染里,因为从抽象层面讲,响应式不也就是一个函数么
直接从
$mount
函数开始挖,核心就是1
2
3
4
5
6
7
8
9new Watcher(vm, () => {
vm.__patch__(vm._vnode,vm._render())
}, noop, {
before () {
if (vm._isMounted && !vm._isDestroyed) {
callHook(vm, 'beforeUpdate')
}
}
}, true /* isRenderWatcher */)_vnode 老的虚拟节点
_render() 是计算新虚拟节点的
__patch__
是做替换工作的,修改真正的htmlWatcher复用实现的响应式,来完成响应式触发
lazy: false
这里watcher传入设计上本来是getter,但实际上,这里就是返回undefined的箭头函数,所以 对应 Watcher实例里面的 value 一直undefined
- 和直接的 响应式区别是,响应式实现的是变量,没有“直接的”的函数触发,例如这里的 updateComponent 实际上走的是getter的设计。所以说看上去有点“没有符合原始设计的实现方案”
core/instance/render.js::_render()
根据父节点scopedSlots / slots / 之前计算的scopedSlots 生成当前节点的scopedSlots
vm.$vnode = _parentVnode
- $vnode: VNode; // the placeholder node for the component in parent’s render tree
vnode = render.call(vm._renderProxy, vm.$createElement)
render 根据平台不同而不同,对于web,在platforms/web/entry-runtime-with-compiler.js中找到实现,在$mount 调用时,当没有设置render函数时,由 compileToFunctions 返回
compiler/index.js :: createCompilerCreator
compiler/create-compiler.js
函数返回函数,函数返回函数,层层返回
ast = parse(template.trim(),options) , optimize(ast, options), {render,staticRenderFns} = generate(ast, options)
- 其中,这一部分的 parse/optimize/generate 其实都是可以换的
- 本质上 提供一个 (template,options) => {ast,render,staticRenderFns} 的函数就行
-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Abstract_syntax_tree
把上述函数提供给 createCompilerCreator, 就能得到真的 createCompiler, 它接受的是 baseOptions, 返回的依然是模板处理函数,最后这个函数也就是 compileToFunctions处理用户编写的 template,产生render函数
vnode.parent = _parentVnode
return vnode
虽然上面说是可选,但是我们可以看看 默认的实现
当在浏览器中的时候 core/vdom/patch.js::createPatchFunction 创建的patch 函数
parser:: compiler/parser/index.js
简单说就是把 字符串的 模版,变成 AST
- ASTELement 的结构体可以在 flow/compiler.js 里看到,很多字段
320 行的
- 定义4个函数
- 最终调用parseHTML
- 然后 return root
黑箱视角
我们在调用parse之后输出ast,然后, console.log(JSON.stringify(ast, (key, value) => {if (key === ‘’) {value.children.forEach(item => {item.parent = undefined;});}; return value; }, 2));
- html上的 花括号被 _s 函数包裹
compiler/optimizer.js
- 优化 据说老版本始终调用,现在看 options.optmize 是否设置
- 从调用的角度来说,从代码函数名字和 执行结果通过vimdiff看起来不会“更改” ast,只会在分析结果上 增加 static/staticRoot 字段
generate compiler/codegen/index.js
功能呢就是 从ast生成render
我们把从code打出来,是 with(this) 开头的字符串
其中我们可以看到 页面的click事件会变成 被 function($event) 包裹,再return的。一定程度上解释了,如果希望在for里既能接受内部的事件,又能传递例如index之类的值,为什么是写 $event
从构成上,看的到有 _v,_s,_c
_s 目测 就是上面ast中能看到的模版中 的 双花括号解析
core/instance/render-helpers/index.js
- 这里我们也能看到 json对象为啥可以直接花括号 输出
_c 就是如果我们手写render接受的那个h或者说createElement 函数
- core/instance/render.js
而_v 呢 目测 是想对于_c 更具体用于 渲染页面元素的?
core/instance/render-helpers/index.js
这里的编码,甚至直接把,变量写作a,b,c,d,只有向下翻原函数,才知道是 tag/data/children/normalizationType
- core/vdom/create-element.js
但是实际上因为 前端喜欢 去模仿C++之类的支持 重载函数,所以也不一定是100%上面的顺序
对于上面三个,可能在不同的平台编译下有对应的替代函数,比如ssr的时候
https://developer.mozilla.org/en-US/docs/Web/JavaScript/Reference/Statements/with
- 不推荐使用with,在 ECMAScript 5 严格模式中该标签已被禁止。推荐的替代方案是声明一个临时变量来承载你所需要的属性。
__patch__
接受 render()计算的虚拟节点的结果
如果是新的node,它会创建DOM节点
如果是更新,它会更新DOM
platforms/web/runtime/patch.js
createPatchFunction({ nodeOps, modules })
nodeOps: platforms/web/runtime/node-ops.js
modules
- core/vdom/modules/index.js
- platforms/web/runtime/modules/index.js
- 包括一些 class/ attr 等操作
优化dom操作效率
抛开用户可见的讲,我们有的是vm层面和渲染函数,其中更新的部分由vue内部实现的响应式解决了,那么我们有了老的vdom和新的vdom,接下来就是 如何去做dom的替换了
有一些跨语言经验的都知道,c++ 写的加法编译出来的的代码每秒大约1e8~1e9 次,但是一旦和显示相关,就会很慢的
core/vdom/patch.js::createPatchFunction
- 顶部注释 * Virtual DOM patching algorithm based on Snabbdom by
Simon Friis Vindum (@paldepind)
- 定义了蛮多 函数 - 我们专注一下 最后的 返回 return function patch - 没新节点,销毁老节点 - 没老节点 createElm - nodeType 判断? - https://developer.mozilla.org/zh-CN/docs/Web/API/Node/nodeType - 不是真element(仅仅虚拟节点) 且 通过 key/tag/isComment/data/isAsyncPlaceholder/asyncFactory 等字段判断是同一个,调用 patchVnode - 函数名可以看出仅仅 虚拟vnode? 好像也不是 注释上是 patch existing root node - 这里我们看到有异步占位 - 有static tree且 isCloned - hot-reload 相关 - 如果都不是,则 触发 vnode.data.hook.prepatch(oldVnode,vnode) - 已经看到,这里开始放肆的用变量i了 - 感觉如果有 Ng的问号写法支持,岂不好看又好用 vnode?.data?.hook?.prepatch?(oldVnode,vnode) - 之后 如果isPatchable, 把闭包内的cbs.update 数组的 函数触发一遍,并触发data.hook.update - 接着就是 updateChildren/addVnodes/removeVnodes/setTextContent 的修改 - 如果有text就是叶子节点。。。。? - 除了updateChildren以外 都是直接的操作 - updateChildren 递归操作 - 函数里可以看到 removeOnly 在 trasition-group 里会 启用,也就是做动画效果 其实会影响 替换实现! - https://github.com/snabbdom/snabbdom/blob/d66905438dc6866b2a7ab21d719c45a156d1252e/src/package/init.ts#L203 - 把原来的child子数组 和 新子数组 做4个包裹指针,(每个数组一个开头指针一个结尾指针) - 头同,patch 头 - 尾同,patch尾 - 原头=新尾,patch - 原尾=新头,patch - 剩余,通过建立老的元素的key到idx映射,然后把新放入时去查这个映射表,找到后记得删除老的表,继续while - 如果找不到创建新的 - 感觉似乎很多面试喜欢问讲讲实现原理,实际上抽象出成问题可能也就一个leetcode easy难度 - vnode.data.hook.postpatch(oldVnode,vnode) - 是真节点 - 这里我们看到了 硬编码1,虽然不灵活,但是不应该是用 Node.ELEMENT_NODE 来代替1吗, 还是serverside??? - 然后这个isTrue函数 是认真的吗,不接受非零的其它值,只接受true值 - 这里可以看到如果是ssr,渲染的节点 会有SSR_ATTR 属性,这里会移除它 - 如果hydrate返回false且非生产,可以看到之前见过的 服务端和前端渲染不一致的提示 - 最后如果不是 服务端渲染的,或者 hydrate失败 emptyNodeAt 来代替它
vm._update 是包裹
__patch__
更新节点这里我们可以看到keep-alive 相关的 setActiveInstance 方法
在 render.call(vm._renderProxy, vm.$createElement) 之后增加 console.log(vnode)
定义两个 多个component,可以看到 render的顺序是 先父级别的,后子级别的
- 在context里可以看到 前面的 _c / _data / _watchers
但是在children 数组里的tag会变成 “vue-component-1-<你的组件名>”
在子组件的vnode 输出里,parent的tag 是 “vue-component-1-<你的组件名>”
而当 我们跟新数据的时候,能够看到vnode被重新计算
本质上,我们已经有了,响应式实现的核心部分了,接下来是,在界面上如何使用的
总结
Flow
一个typescript类的工具,让编写的时候假装是强类型 可以转换成js
区别 是静态代码检查
Vue 2.0 为什么选用 Flow 进行静态代码检查而不是直接使用 TypeScript? - 尤雨溪的回答 - 知乎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46397274/answer/101193678- 尤雨溪说 还是历史依赖 导致的成本问题,下个版本用TS
首先整个Vue的原型,或者说Class 是通过多层不同文件共同写一个Vue来实现的。再之后产生实例的时候是通过配合用户的配置触发一个 Vue._init() 函数,再触发这些不同文件创建的方法来完成 实例化对象。之后就是用户操作引发刚刚实例化的事件发生,Vue对应变化
而目前的方式一层层包裹,却都是在Vue这一个 实例/原型 上面 做操作
带来的问题是
- 不同的包裹之间,不能有冲突的字段
- 层级在代码上实现了分层,但是在对应的创建出来的实例并没有分层
- 类型标注上,希望字段分层增加是没有起到工具提供保护作用。
可能可以通过ts的 类型描述解决
定义Vue的类时包裹,包裹再包裹
src/core/instance/index.js
- 导出Vue
src/core/index.js
- 包裹Vue并导出
src/platforms/web/runtime/index.js
- 包裹Vue并导出
src/platforms/web/entry-runtime-with-compiler.js
- 包裹Vue并导出
实例化时
初始化$options
- 工作内容,根据默认配置和用户传入的配置,产生合并的$options
然后是依次init和 穿插hook的触发
vm.$mount(vm.$options.el)
常见方法
自定义alias
scripts/alias.js
- 可能的替代方案,利用typescript+idea的重构功能
version
src/core/index.js
:Vue.version = '__VERSION__'
$on
,$once
等方法都返回了原始的实例,C++里有时能见到这样的写法,可以链式书写调用toArray
- array like的转换成array
报错封装
- handleError(error,vm,info)
用户可能不传true/false时的代码 = !!value
手工 实现 重载
手工 实现 多态
如果有比较复杂的历史bug,利用上github,在注释中,写上对应的issue id
和其它语言写东西一样,都是主逻辑以外的错误判断有不少
体验上难受的点
阅读代码时,非纯函数的确读起来相对更头疼,但是我在想,虽然是非纯函数,但实际上 如果变成一个class,也是类似的,因为有些内容不应该暴露出来的,而对于class内部的一些状态,把它取出来判断再只调用class内的操作,还不如直接class封好
文档也不全,官方档有些部分没三方博客描述全
可以看到是入侵式编码 性能测试,用 NODE_ENV 包裹,这个利用了rollup/webpack等编译时能去掉,但从编码上还是入侵式的,如果有办法做切面编程是不是更好
不够完备的测试,不太能做到重构保护
覆盖报告的 ignore
例如事件的$on 设计是 有hook:冒号则置为true,否则是默认false,而测试覆盖 根本不全test/unit/features/options/lifecycle.spec.js 就简单做了覆盖
if (hookRE.test(event)) {
vm._hasHookEvent = true
}
改为 (语义变了,代码错了,测试依然通过)
vm._hasHookEvent = hookRE.test(event)这样也就意味着,能用就不会再有代码更新,不炸就没有对应测试,这类的测试代码对应的测试报告形同虚设,真的是为了写测试代码而写测试代码
光是看core 相关的内容,发现是缺少自动生成文档的注释的
- 相关工具比如commit msg检查的不一致性已经导致了多达百个commit不一致的问题
很多的空判断,放在调用者而不是执行者,这样好码?
- 比如 if(a){f(a)}, 而不是在f里面判断
还是有不少的 ?Object / any / vm 飞来飞去,没有一个“严格”的类型管制,有些地方读代码还是比较困难,没有angular那样的注释,也是一个困难
又有undefined,又有null,阅读还是有些难受
没有具体看weex相关的,但是就阅读体验来说,weex感觉是侵入的写到了vue里
抽象内容
响应式触发
空处理
定义冲突校验
生命周期
函数参数多时,参数顺序问题,代码格式一致
- 所以还是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
有办法让 js的参数接受能像C++ 那样区别而优雅吗?
保留前缀判断
写xmind,生成markdown比直接markdown更舒服
xmind可以在分支上增加笔记,好处是转换成markdown就不会变成目录层级,缺点是xmind上不能直接展开。 然后xmind不能指定导出的目录层级。
另外xmind写一遍,整理成markdown时能对读的过程进行修剪补充可以再温习一遍。
feature
- 如何ssr
- 如何keep-alive
ref
https://github.com/numbbbbb/read-vue-source-code/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OrxmtDw4pVI&t=45s&ab_channel=Honeypot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d4411v7UX
https://developer.mozilla.org/zh-CN/docs/Web/JavaScript/Reference/Global_Objects/Object/defineProperty
XMind - Trial Version
amd/cmd/commonjs/umd/esm/iife/systemjs
.d 文件夹
v-for, ngFor, react(for) 列表真的需要key吗
总述问题
列表渲染时,在对列表插入和移除之类的操作时,会因为其设计的“替换算法”,导致语义上的对应映射错误
原始列表
1 | [ ] A |
Related articles
https://vuejs.org/v2/guide/list.html#Maintaining-State
https://forum.vuejs.org/t/v-for-with-simple-arrays-what-key-to-use/13692
k8s
Install minikube
https://minikube.sigs.k8s.io/docs/start/
Debian:
1 | curl -LO https://storage.googleapis.com/minikube/releases/latest/minikube_latest_amd64.deb |
start your cluster
minikube start
install kubectl
下载curl -LO "https://dl.k8s.io/release/$(curl -L -s https://dl.k8s.io/release/stable.txt)/bin/linux/amd64/kubectl"
下载sha256: curl -LO "https://dl.k8s.io/$(curl -L -s https://dl.k8s.io/release/stable.txt)/bin/linux/amd64/kubectl.sha256"
校验sha256: echo "$(<kubectl.sha256) kubectl" | sha256sum --check
https://kubernetes.io/zh/docs/tasks/tools/install-kubectl/#install-kubectl-on-linux
1 | curl -LO "https://storage.googleapis.com/kubernetes-release/release/$(curl -s https://storage.googleapis.com/kubernetes-release/release/stable.txt)/bin/linux/amd64/kubectl" |
安装 minikube
vue2 reactive基本原理demo
总
以下代码均可以在nodejs和chrome的console里运行
以下均未考虑兼容,空判断,父类属性,解除绑定, 多层关系, 循环调用,多次调用等
Step 1 接管赋值和取值
1 | const demo = {}; |
专门做了个赋值取值不一致的乘2